世界厕所组织公布了一组统计数据,每人年均上次左右厕所,一个人一生中平均有3年的时间是在厕所度过的。
这么长时间都是在方便吗?答案显然是:NO!我和我周围的朋友交谈过,得到的答案多种多样,妙不可言。有人说要抽根烟放松一下,有人说只是去厕所补妆。
这些答案里较典型的是,上厕所只是为了得到一点缓冲,从而逃避片刻家庭和工作的压力,享受些许宁静。
最近,社交媒体上关于的巨大讨论量也证实了这种现象。不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厕所作为公共设施,成为了个人的“避难所”。
汽车驾驶室也是类似的环境。早前网上有句话:中年人开车回家后几乎不会马上上楼回家,相反,他们会安静地在驾驶室里呆一会儿,或者抽根烟、发呆,享受片刻私人时间。
这句话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回应,很多人说他们被戳中了,这句话的广泛传播也是侧面证实。
奇怪的是,厕所环境不能说舒适,甚至可能脏乱差,驾驶室空间可以说有点狭窄,但这些却成了现代人的避难所,这些到底是为什么?
01厕所是出于正当理由与外界隔绝的个人空间。
我们不妨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地方可以作为“生活避难所”,有多少地方能有这个功能。卫生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建筑之一,它作为基础设施,其功能与生活避难所的功能正好对应。
当今的厕所不仅是进行生理排泄的地方,还具有自我整理、自我排空、思考等一系列功能。它是为数不多的有正当理由与外界隔绝的空间之一。
人们之所以甘愿忍受难闻的气味、不好的环境,还要逃到厕所里享受宁静,恰恰是自我空间的缩小。随着城市人口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建筑的数量和密度急剧增加。
从广袤的土地、稀疏的人口,到日益密集的高层建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迅速缩小,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不仅大量人口持续涌入,而且建设用地价格不断上涨,土地利用十分紧张。
最终,人们将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密集的公共空间,尤其对于高层建筑中的上班族来说,厕所是个罕见的个人空间,暂时能帮你舒缓压力。
拉勾网今年8月发布的《互联网如厕报告》中提到,33%的网民认为上厕所是减压方式,上厕所的时间往往与压力成正比。压力越大,时间越长。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对当代中国人的情感交往空间产生了影响。
作者Janejacobs曾经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聊了环境与社会的关联。
作者认为,美国社区犯罪率下降的原因不是警察的增加,而是街头商店、居民等组成一系列紧密的联系,使社区环境对犯罪率形成压制。居民对社区会产生一定的责任感,防止相互间犯罪发生。
社区作为人们的公共空间,在中国经常以祠堂、村落等宗族形式式出现。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中,大量人口迁移,人们进入更密集的居住区。然而,这些居住区往往缺乏公园等活动空间,居民关系会弱化。
此时,情感交流空间缩小,情感输出不好。当新的情感交流空间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构建时,情感往往只是内化。因此,人们再次进入情感化的个人空间,厕所,梳理自己的各种情绪。
“网民如厕报告”还提到,发呆、哭闹等是网民常在厕所里做的事儿
在这个过程中,厕所起着维护个人尊严的作用。社会环境对个人的要求是适当的、没有错误的。如果在公共场所展示负面情绪和大声喧哗,人们往往会觉得耻辱,是伤害尊严的。
科技作为现代生活的改革者,在厕所成为个人避难所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大批外国游客入境,酒店住宿需求急剧增加。为了满足需求,酒店建设周期要加快。但由于当时传统技术的局限性,在奥运会前完成这项工程几乎是不可能的。
日本卫浴品牌toto就推出的一个划时代的发明——UnitBath(整体卫浴),将卫生间内的卫浴设施提前组装,运用一体化设计,加快组装速度,最后如愿以求赶上了奥运会。
整个浴室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洗脸台、马桶、浴室、洒水器和镜子等,也很普及。大多数酒店、公寓和家庭都是按照这种模式安装的,卫生间的功能也得到了扩展。女性经常上厕所补妆,在这段时间里调整自己的情绪也是很常见的。
作为建筑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就家庭而言,它是家庭的公共空间,从社会公厕的角度来说,它是所有人的公共空间。无论身体排泄,还是逃避压力等,都凸显了建筑的价值。
卫生间,是现代意义上生活避难所,无论空间还是情感状态,它都是。
02厕所的意义越来越复杂
对个人来讲,厕所是避难所,而对于单位来说,它更倾向于促进消费,规范企业文化,甚至表现出更加独特的面貌。
购物中心作为最典型的商业组织,建造的公厕比单人房和酒店更豪华。比较典型的就是广州太古汇购物广场的“环保厕所”,曾经风靡一时。
这个豪华厕所的意义在于提升品牌形象,与高端购物中心的定位相匹配。同时,此厕所的网红化建设也利于媒体传播。
在小红书中就有很多网友在这个厕所里展示自己的照片,它已经成为一个很好打卡圣地。
类似的这种网红厕所,世界各地都有,像之前引发刷屏讨论的日本透明厕所,都是通过网红厕所来提升品牌形象,其实,还可能提升了城市甚至国家的形象。
另一个例子是星巴克和麦当劳,它们向公众免费提供厕所,而且不设定消费配额要求。如果它们行为得当,它们甚至可以作为免费的休息场所。
对于以零售为导向的商业机构来说,这样的运营明显会增加星巴克和麦当劳的运营成本,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增加厕所的坑位通常需要增加更多的租金,还可能减少顾客休息和消费座。
这听起来好像不合理,但这也是希望创造“第三空间”的期望。他们提供免费厕所,这种方式对消费者很方便。即使他们不花一次钱,只要他们多去一次,他们可能也会花的,这样也能改变他们的习惯。
星巴克和麦当劳的目的是通过优质的服务留住消费者,让消费者养成习惯,甚至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系,免费厕所在此时也有促进消费的意义。
对个人来讲,前面的例子虽然带着促进消费的目的,但大多通过优质的厕所服务提供了一定的人文关怀,这是很好接受的。然而,厕所引发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有偿拉屎”式对峙却不尽相同。
为了避免员工的懒惰,企业选择使用软件程序或指定伤厕所的时间,并在远离工作场所的地方修建厕所。
这解决方案实际上并不合适。
效率提高对于这5-10分钟到底有多少用,目前还没有相应的量化数据,实际效果也不好说。缩短上厕所时间、减少压力释放更可能会损害员工的状态,很难完全投入工作。
《习惯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那样工作》一书的作者查尔斯·杜希格曾经说过: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提高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是创造一个他们能够深入思考的环境。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有偿方便”在本质上是不存在的,因为企业往往以员工的实际产出作为工作衡量标准,这与工资绩效密切相关,尤其是互联网企业。
如果员工因在厕所里玩手机或逗留过长而导致绩效下降,其工资和职位将难以保证。
互联网企业通过在厕所内安装信号干扰器和上厕所计时器来限制员工上厕所的时间。与其说是提高效率,不如说是准确传达企业文化,规范企业氛围。
互联网公司通过控制上厕所的时间,营造了由小及大的激烈竞争氛围,试图以此来刺激员工的情绪。
然而,在高压环境下,员工真的能做出更具创新性和更有价值的产出吗?恐怕不容易。
屏幕前的你,觉得这种做法合理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854.html